首页 > 历史军事 > 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 > 第120章 怎么办呢

第120章 怎么办呢

2023-08-01 作者: 倚天傲雪
  第120章 怎么办呢
  第一二零章怎么办呢
  瞿式耜见状,内心一声喟叹。

  这位小老乡,心胸之宽广,目标之远大,远非同龄人所能企及。

  略感遗憾的是,他知道,林啸本来是打算在此帮助朝廷练兵的,而如今的决定,使他隐隐感到,林啸的内心,多多少少有了些冷淡……

  可见,对朝廷,他是相当失望的。

  这件事,给双方往后的合作之路,到底会留下有多少阴影,只有天知道了。

  尽管庆幸避免了一场内讧,瞿式耜的内心,依然非常的失落。

  ……

  三天后,已是小年夜,李涵之的运粮船队又到了。

  林啸决定班师,回钦州,只留一个连在此,监督放粮。

  前来送行的,只有李元胤一人。

  目送着林啸的座船渐渐远去,李元胤独立江边,眸色幽深,默默无言。

  “风萧萧兮易水寒……”

  凛冽的北风卷起漫天的尘叶,旋转着拍打在身上,宽大的衣袖随风漫卷,阴沉的天幕下,茕茕孑立的李元胤,久久未动……

  这情景,犹如一幅苍凉的水墨画。

  ……

  船队到达防城镇,已是除夕。

  老陈等人,早已候在码头。

  除了出征在外的,留在防城镇的众人,纷纷前来探望,老陈不许别人谈工作,以便他专心养伤。

  林啸只能每天躺在床上,郁闷地数羊。

  唯一安慰的是,有两位美女轮流照顾和陪伴,倒也不是特别无聊。

  战士们的迎新团拜会,他是没法参加了,穿越众的年夜饭,也由老陈主持,对于林啸来说,这个年,他是过不好了。

  ……

  这个年过不好的,不止林啸一人。

  还有一个人,日子比他更难过。

  通往南京的官道上,有一队清军,正顶着寒风匆匆赶路,队伍中间,一辆四驾马车摇摇晃晃的,缓缓前行。

  马车内,一脸愁苦正襟危坐的,是大清太子太保、兵部汉人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内院佐理机务——洪承畴。

  此时,他又多了一个头衔——江南五省经略。

  这一年的年底,清廷内部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十一月,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撇下小皇帝顺治,亲自率众出猎古北口,本意进一步树立权威。

  不料,在行猎时,他竟坠马重伤,到了十二月初九,多尔衮便于古北口外的喀喇城咽了气,年仅三十九岁。

  顺治帝闻讯大为震惊,亲率诸王、大臣缟服前出东直门,迎接多尔衮的棺椁。

  多尔衮意外身亡,年仅十三岁的福临,便意外地提前亲政。

  不久之后,多尔衮的政敌便纷纷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之罪。

  福临顺水推舟,首先议了其兄弟阿济格的罪,紧接着,正式宣布多尔衮的罪状,追夺其一切封典,并毁墓掘尸。

  真实的历史上,迟至一百年后,乾隆帝才发布诏令,正式为多尔衮翻案,并下令为他修复坟茔,复其封号。

  直到此时,有清一代对多尔衮的评价,才算有了定论。

  多尔衮死后,仅仅两个月,便突然从荣誉的顶峰跌落下来,完全是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结果。

  但是,凭心而论,站在清王朝的立场,多尔衮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也绝不是政治对手们的几条欲加之罪所能掩盖的……

  亲政之始,顺治帝便连收噩耗。

  川东,义军“夔东十三家”死灰复燃,闽浙沿海地区频频爆发起义,而南下夹攻南宁的两路大军,不仅全军覆没,就连定南王孔有德都兵败身亡。

  面对全国出现的新一波抗清高潮,顺治会同满汉大臣们,经过反复筹商,最终决定,依然采取抚重于剿的怀柔之策。

  为此,顺治决定,进一步重用这一政策的始作俑者——洪承畴。

  于是,命他立即赶赴南京,统率南方所有兵马,令其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使他从一个并无实权的内院参政,一跃而为封疆大吏。

  同时,顺治饬令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户部更不得稽迟。

  虽然洪承畴是多尔衮生前的红人,但顺治为显示自己用人不疑的大度,临行前亲自设宴饯行,还恩赐其宝马和宝刀。

  顺治如此加恩,也是没有办法。

  自己刚刚亲政,时局却如此急迫,江南数省民情复杂,局势难料。

  虽说满蒙铁骑中猛将如云,但之前的经验告诉他,只有汉军,才能搞定遥远的南方。

  他审视朝臣,众多汉臣中,能把这一大堆破事处理妥帖的,也只有这位了。

  在他眼里,时年五十九岁的洪承畴,老谋深算,思虑缜密,无论领军还是理政,都是一位能臣。

  对他此番力挽狂澜,顺治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不但要他彻底扑灭各路反抗势力,还要为日后进攻云贵,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洪承畴接旨后,只得星夜启程,眼看已到年关,仍不得不匆匆赶路。

  对于顺治的分外恩宠,他却不仅没有一丝兴奋自得之意,反而平添一份如临深渊的悲哀……

  此时,真正的满洲八旗兵,其实只有十多万,而且几乎都在长江以北,洪承畴能直接指挥的,除了部分汉八旗,主要是三十来万降清队伍——绿营兵。

  对于这些部队的底细,曾经身居大明要职的洪承畴,是再清楚不过了。

  这帮怂人,正因为贪生怕死,贪图享乐,才走上卖主求荣之路。

  打顺风仗的时候,他们比主子更卖力,欺凌起百姓来,也更凶残,但是,一旦遇到强有力的抵抗,他们就是一群绵羊,溃逃起来,比一阵风都快。

  而所有的情报,都告诉他,最近,南明残余势力中,出现了一支神勇异常的队伍,无论是悍勇的孔有德,还是狡诈的尚可喜,都惨败于这支部队。

  据说,这支队伍里,拥有比佛郎机人还先进得多的火器。

  然而,既然已经背叛了旧主,铁了心做了清廷的奴才,洪承畴还是很有一个优秀奴才的觉悟的。

  他知道,其它地方的起义队伍,都难成气候,之前采取的剿抚并重的策略,是有效的。

  真正的心腹大患,正是这支神秘的新生力量。

  虽然还没有真正揭开这支队伍的神秘面纱,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要想战胜这样一支力量,仅仅采用老一套的军事策略,恐怕是不行了。

  他觉得,到了必须使出独门暗器的时候了。

  于是,一方面,他奏请顺治加派满骑过江,并提前请出悍将吴三桂,作为主战先锋。

  另一方面,他此行还暗中带了一个神秘人物,这个人,便是他的秘密武器。

  正是这个神秘人物的手下,在他尚未到任的时候,便已送来了第一份情报。

  这份情报表明,那支来历不明的无敌之师,目前全部分布在东路,大有进军广东之势。

  而他们打造火器的原料,却几乎全被盘踞云贵的孙可望控制在手里,据说,双方还由此生隙,水火难容……

  这可是个好消息。

  一路上,洪承畴一直盘算着兵力部署和破敌之策。

  反复权衡之后,他觉得,在军事上,无论是全面进攻,还是全面防守,都不是最佳策略。

  欲以三十余万人全面进攻五个省,无论兵力还是物资,都是不够的。

  而消极的防守,对自己寄予厚望的朝廷,是断不会容忍的。

  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呢?

  (PS:近日有个别在章节后答题的书友询问何处领奖,在此特作说明,本书读者讨论一群群号为674057428,每章两题全部答对前十名者方能得奖,请得奖的书友加群向群管理员咨询,奖励微薄,权当一乐。)
   提问:1、这一段时期,西方国家在开创大航海时代后,哪个国家正迅速崛起,成为新的海上霸主?A、英国;B、荷兰;C、西班牙。

    2、林啸被暗器偷袭,一共中了几支袖箭?A、一支;B、两支;C、三支。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