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场职场> 历史直播:从秦始皇开始 > 169.第169章 吴樾

169.第169章 吴樾

2024-05-10 作者: 风天玄
  第169章 吴樾
  蔡元培开始布局任务。

  带着炸药前往颐和园,慈禧的必经之路上,实行暗杀。

  这一刻,所有朝代的皇帝都想知道,暗杀计划,到底成功了吗?
  【蔡元培、黄兴一行人按照计划潜伏于颐和园,却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刺杀机会。因经费耗尽,暗杀未进就败,被迫返回魔都。】

  【同年,暗杀团成员万华福、章士钊暗杀刺杀前广西巡抚失败,暗杀团暴露,遭清廷通缉查封,蔡元培成为头号通缉目标,光复会成员不得不躲避风声。】

  【暗杀失败!】

  暗杀失败!

  看着天空上的这四个字,各朝代的帝王们都沉默了。

  “朕预料到的结果。”

  “暗杀,太难了!”

  嬴政眼神复杂的看着上面的文字,他就曾经历过暗杀,所以知道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无论事先演练多少次,真正行动时,都会发生预想不到的意外。

  大汉。

  无数黎明百姓们同样看着。

  看着这些一个个本该和他们都是出生布衣的人,却被迫走上了革命道路,甚至放弃大好前程,成为一名见不得光的暗杀者,露出了复杂的目光。

  “唉,太难了!”

  “内有忧,外有患,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希望啊?”

  但是这次暗杀失败,也并未是坏事,至少,蔡元培、黄兴、陈天华等核心成员都没有被抓。

  【暗杀团虽暗杀失败,但暗杀最让人忌惮的地方,在于带给目标的心理阴影。据悉,哪怕暗杀行动失败,但事情传入慈禧耳中时,还是让慈禧惊出了一身冷汗,立即下令,将朝廷城墙再铸三尺高。】

  画面很快发生了变化。

  暗杀团遣散之时,蔡元培让所有成员四处发展。

  但是暗杀团虽散,但是初衷不变。

  “自古暗杀皆以失败告终,一次失败,那就来第二次,第二次失败,那就来第三次,总有一次会是成功的时候……”

  这一刻,每一位暗杀团的成员,都是神色凌厉,丝毫不受这次暗杀失败影响。

  当中一位叫吴樾的,更是拳头紧攥,牙关紧咬,他欲明年卷土又重来!
  【同年10月10日,慈禧七十大寿,上下庆贺,不吝重金,以博欢心。】

  奢华的画面,落入各朝人士眼中,皆是气愤不已。

  “国库空饷,百姓流离,朝廷已经够难了,这老妖婆还大张旗鼓庆生?”

  然而,一份对联,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上联: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万万骨髓皆枯,只身一人何有幸?

  下联: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太湾,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

  满朝大臣大惊失色!!!

  在满朝的珍贵宝物,讨慈禧欢心之时,这条对联的出现,是那么的突兀,那么的刺眼。

  每一个字,甚至一撇一捺,仿佛都燃烧着熊熊烈火,仿佛一位位读书人,就站在慈禧面前,对其强烈质问,字字直指本心!
  慈禧怒不可遏,过寿辰的心情都没有了:“这是何人所著,这是何人所著,这到底是何人所著???简直胆大包天!!”

  “哈哈哈哈……”

  东晋。

  一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之中。

  陶渊明坐在一叶扁舟之上,一边油然饮酒,一边肆意大笑。

  “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太湾,七十又失东三省……下次八十,是不是国不再是国,万里疆土一寸都不再属于大清?”

  “万寿无疆,果然是万寿无疆!点睛之笔!哈哈哈……”

  陶渊明笑得眼泪都要出来了,整个桃花源中,都回荡着他那极具批判意味的大笑,形成回音,久久不散。

  这副对联真正精彩的地方在于它的下半联——慈禧每次过整十大寿时,都会失一片疆土,五十是琉球,六十是太湾,七十又是东三省,偏偏笔者还用‘万寿无疆’来总结,真正的万寿,无疆域!

  简直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

  陶渊明忍不住起了好奇心,想知道这般妙的对联,究竟是何人所著?
  这时,天空上榜单开始浮现文字。

  【白话文半报第一人林白水著此对联后,还在狱中的章炳麟也闻声写了一副对联,刊登在报纸上。】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余一人歌庆有!】

  笑够了,葫芦里的酒也喝尽了,陶渊明就这么躺在扁舟上,任由溪流随波逐流。

  他笑着:“林白水,他叫林白水……那时代的文人墨客,也同样独领风骚……”

  “可是该笑呢,还是该哭?”

  陶渊明累了,虽然他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但是没人知道,这眼泪,是笑出来的,还是同病相怜,有感而发流下。

  南北晋朝,已经在司马氏的统治下混乱不堪,上梁不正下梁歪。

  他正是看透了这个时代,才选择解甲归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满腔抱负,进归乡田之中。

  “但你们还有希望啊,坚持到这个地步了,请务必要坚持下去……”

  喃喃声中,陶渊明缓缓闭上了眼睛。

  “该结束了……这个朝代。”

  “我看到了一朝之末路……”

  隋朝,开皇年间

  杨坚与独孤伽罗并肩而立,一齐仰望天上的金榜画面。

  此时,他已代周,建隋,灭陈,那时看到的,也是这般的盛世。

  “最后的辉煌,最后的挥霍……”

  天空中,画面很快随之一变。

  各朝看到了未太后庆生奢靡的朝廷,但也看到了令人唏嘘的民生疾苦。

  国内混乱了。

  为给慈禧庆生,清廷掏空了国库,增加了税收。

  【暗杀团暗杀失败后,就此解散,可国内依旧得到不少民众支持。】

  文字出现后,画面也随之出现。

  破败的街头小巷内,一群年纪尚小的孩子们安静得站着,他们很瘦,大眼睛里带着迷茫。

  “爹,娘,我们还有救吗?”

  他们问的是‘我们’,而不是‘我们的国家’。

  国家的未来,他们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只想活下去。

  这些孩子的父母沉默。

  杀死他们的,不是西方列强,而是大清这个国家。

  孩子们身躯颤抖着,忽然转身跑回了家,不一会儿,就跑了出来。

  他们的手里,拿着刀。   
  “朝廷的太后让我们没饭吃,把太后杀了,我们就有饭吃了吧?”

  这个孩子的父母大惊失色,一把冲过去,抱住了他们的孩子,并夺过手里的刀,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可正是这时,他们听到了一阵振奋人心的歌声。

  “莫打鼓来莫打锣,听我唱个保国歌,华夏汉人之华夏,民族由来最众多……”

  “仔细听我保国歌,天和地和人又和,取彼民贼驱异类,光复皇汉笑呵呵!”

  “……”

  越来越多人看到了,也听到了。

  一个光复会的男人,四处游街唱着,将人聚在一起。

  悠扬易懂的歌声,并不好听,有几个字甚至发音都不标准,可在此刻听来,却是最美妙的歌声。

  “是保国歌!”

  孩子们的眼神明亮起来。

  这首歌,是去年兴起的民歌,由赵声所写,朗朗上口。

  孩子跟着唱了起来,眼神越来越明亮。

  他的父母将手紧紧攥在一起,激动得全身都在发抖。

  “还有救,我们还有救……”

  下雨了,可暴雨中,保国歌依旧响彻。

  那唱歌之人,从容迈步于大雨之中,也不撑伞,一遍一遍,不知疲倦的唱着《保国歌》。

  他是吴樾!

  暗杀团解散了,可他没走,暗杀之道,早已刻入他的心中、骨子里。

  天空中,盘点还在继续。

  【彼此的中华,正经历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904年的终声响起,1905年来到,这一年,被誉为‘历史大变局的开端’。】

  【这一年,倭俄战争结束,沙俄战败。双方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沙俄承认东瀛在高丽的政治军事利益,顺口、大连及附近领水租借权交于东瀛,宽城至顺旅口铁路,及一切权利,都交给东瀛。两异国在清朝领土交战,战败损失的依旧是清朝。】

  【倭俄战争之后,国内改革求变潮流之声突增,为敷衍求变的潮流,慈禧宣布‘立宪保国’,派载泽、端方、绍英、戴鸿慈、徐世昌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吴樾决定‘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画面浮现。

  “宁愿吾国民为懵懵不醒之国民,也不愿吾国民为半梦半醒之奴隶!”

  这位唱着《保国歌》的革命暗杀者,此刻正站在朝廷告示前,眼底带着怒火。

  因为懵懵不醒之人一旦猛醒,就会复救世之仇,而半梦半醒的奴隶,名义上为‘立宪保国’,实际上不过是满清鹰犬!

  他想起了革命之人夹缝求生的艰辛。

  他想起了每日遭受压迫,吃不上饭,冻死在路边的奴国百姓。

  “当牺牲一己之肉体,杀一儆百、杀十儆千!”

  这一刻,吴樾早就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愿余死后,化一我为千万我,前者仆而后者继,不杀不休,不尽不止!”

  这一刻,吴樾的面容、相貌,深深烙印在各朝皇帝们的眼中。

  他们明白,这个人,他们大抵是忘不掉了。

  “后世子孙这般,甚好。”

  南宋,零丁洋边,文天祥一身白袍,猎猎作响。

  自古以来,真正的英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他身处的年代,敢为天下先的人太少了,可是在清末,民国初期,这样的人,他看到太多了。

  国难当头,大厦将倾,人言轻微又如何?以性命鲜血搏之,毅然奋起,是为救国。

  大秦,诸子百家无不静静看着,心中百感交集。

  此时的秦国,已经百姓民不聊生了,吴樾的言行,深深的影响着他们。

  “要想开立新国,只有这一条路吗?”

  “这条路……似乎是条思路啊……”

  “他又为何走得如此坚决?”

  大唐,安史之乱。

  为安邦护国,颜真卿毅然将自己十岁的儿子颜颇作为人质。

  这一刻,看着画面中吴樾的身影,心里狠狠的触动了一下。

  “我不知道他的底气、信仰从何而来,但我明白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为了唤醒革命之人的勇气,驱散黑夜,希望未来看到星火燎原,是吗?”

  颜真卿眼里有着悲伤,喃喃自语。

  而彼时。

  新的画面出现。

  行刺前,吴樾、赵声,陈庆同密谋于一栋图书小楼上。

  彼时的陈庆同,在暗杀团解散前,就离开去了魔都,遂又回了皖城,创办《俗报话》,正式投身于革命。

  得知吴樾要实施暗杀计划后,陈庆同阻止,并欲替他实行。

  吴樾笑了笑,拒绝了。

  他的眼神很平静,可是却有着对未来的希望浮现。

  “仲甫,舍一生拼与缔造共和,何者为难?何者为易?”

  陈庆同答:“自然是前者易,而后者难。”

  “君为其难,我为其易。倚栏听风,听风赏雪,清酒一壶,再砍几颗人头做下酒菜,何其快哉?”

  “先生去也!”

  悲歌慷慨,以壮其行!
  见过志同道合的挚友,吴樾还去见了他的结发妻子严无畏。

  “目前满清府正欲以预备立宪的骗局欺骗国人,以图苟延残喘,不日将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我此番去京,誓除五贼,恐凶多吉少,望小妹保重!”

  他尽量语气平缓,知道此去一别,可能无归,唯一放不下的,只有眼前这位挚爱。

  可严无畏却是摇了摇头,脸上并无惊惧之色,反而表现出一种大义凛然的气魄。

  “人心未死,谁不思汉?只恨我体弱多病,恐为你累赘,不能同你一起去!”

  严无畏也是才情惊艳之辈,她提笔,激动得赋诗《三绝》!
  “感君爱国救同胞,几个男儿意气豪;愧我无才能共事,莫因离别赋牢骚。”

  “茫茫后会知何日,痛苦分离在目前;好梦岂知容易散,痴心空望月常圆!”

  “人生有此红颜知己足矣!”

  ……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