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场职场 > 大宋教书匠 > 第259章 助学基金

第259章 助学基金

2022-10-18 作者: 文佬
  第259章 助学基金
  钟粟很快意识到,现在不是有当铺吗?募捐而来的各种物资,除了书籍桌凳这些书院的刚需之外,完全可以通过当铺渠道解决,然后转换成钱钱。

  这些钱钱可以专门设立一笔助学基金,奖励给品学兼优的学生,当然也可以作为贫困学生的助学金,上京赶考的差旅费之类的。

  当然,奖励也不能都是钱,那样就没有意义了。

  除了差旅费这些不得不用到真金白银的地方,其他情况下还是要尽量以实物奖励为主,比如一方上好的砚台,一套装帧精美的书籍等。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既然成为了一笔基金,只能拿出来一部分进行奖励,其余部分就要搞一些投资,让它持续不断地产生收益,然后自我造血,以便让一茬一茬的学生都能够从中收益。

  至于投资的渠道,一定要选择收益稳定的,甚至可以借贷出去获取利息。

  目前,这只是钟粟的一个大致思路,具体怎么操作,还得细细研究一番。

  总的原则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好花要插在牛粪上,好鸟要停在飞机上。

  想清楚了这些,钟粟再也不担心物资过于充足的问题了,募捐活动的前期宣传照旧进行。

  五天之后,县衙门前一场募捐盛宴火爆开启。

  惠州府衙的煽情男司仪先介绍了一下活动的背景和目的,大意就是:各位惠州的父老乡亲,我们惠州要开办第一家书院——罗浮书院。

  但由于开办资金不足,惠州府衙广泛发动群众,提倡大家有物出物、有钱出钱。我大惠州的教育事业就靠大家了,惠州的明天会更美好云云。

  一番激动人心的解说词结束,何文运又简短地来了两句,又重申了一番大宋朝廷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现场的气氛一下子达到了爆点。

  随着司仪宣布募捐开始,惠州的大佬们开始纷纷慷慨解囊献爱心,各种各样的物品被司仪高声唱名报数。

  “王大官人文房四宝五十套,张大员外各类桌凳床榻六十件……”

  各类钟粟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物资都大量出现,不过现在无所谓的了,反正他已经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现场的形势持续火爆,有的人也许并不愿意,但冲着能够碑刻留名,只能豁出去了。

  大不了以后勒紧裤带,多喝一段时间稀粥省回来就行了。

  登记造册的方式钟粟已经提前做了安排吗,所以募捐物资钱财都分类登记,这样便于后期处置。

  多余物资通过当铺解决的方法,钟粟已经给大家都做了说明,他相信这个没有人会有看法。

  至于助学基金的设立,又一次雷到了惠州的各级官吏,鼓励读书这个政策惠州府衙不是没有,但一直很笼统,没有形成严格的规范。

  钟粟将助学基金的管理、使用等形成了一个细则,大家看了之后一个个心悦诚服,原来奖励读书还可以这么做,这才是奖励读书的正确姿势。

  募捐结束后,钟粟自然要求何文运等人一起对募捐物品名册进行了核实,这个环节不能少,他可不想落下什么把柄。

  接下来就是物品的分拣,书院只需要留够需要的部分,适当有一些储备,比如桌椅这些可能会有损耗。

  剩余物品由当铺进行估价,面对一般的顾客,当铺会常常会各种压价,但这次有惠州府衙出马,加上书院募捐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

  当铺的老板丝毫不敢大意,果断以正常价格进行了收购。

  当然,这也与钟粟更当铺老板的交涉有关系。

  募捐之前,钟粟已经带着索九对惠州的几个大当铺都进行了考察,借助索九的火眼金睛,最后选定了一家信誉好的唐记当铺,同时也向当铺老板承诺,他只要愿意收购募捐物资,也可以留名碑刻。

  这样的承诺让唐老板也非常意外,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也有出头之日。

  钟粟一不做二不休,助学基金的管理暂时也挂靠在唐记当铺。

  这也是深思熟虑的,因为他发现,当铺的利润较高,而且是各个行业中业绩最稳定的,助学基金这种东西,一旦出了问题很难交代,选择当铺可以大大降低风险。

  再说,让当铺管理也不是白白管理,其中获利的部分,当铺可以抽两成,这样大大调动了唐老板的积极性,也确保了稳定的收益。

  反正自己业务就这些,多了这一笔基金可以多一笔收入,何乐而不为。

  募捐活动结束,书院的简单改造建设也就可以开始了。

  顺子自然是书院改造的总工程师,他开始带着一帮人,运输一批物资浩浩荡荡向罗浮山进发。

  之前来书院的时候,钟粟已经将改造的具体情况确定,总体来说变化并不大,就算有足够的财力精力,钟粟也不想对詹范的宅子大动干戈,那样只会形成破坏。

  铁娃这次也随同前去,他的主要任务是建起书院健身房。

  钟粟在登封嵩阳分院的健身器材铁娃已经非常熟悉,他这次去就是要和顺子一起,确定设置的区域和改造的具体情况。

  一切确定后,他再返回一铜厂,然后按照需求来带领工匠打制器械。

  这一段时间,铁娃也没闲着,他充分利用自己学到的百炼铁技能,吸引到了一批徒弟,也就算是找到了一批帮手。

  铁娃不负众望,经一个月的摸索,终于突破瓶颈基本掌握了百炼铁的锻造,接下来就是不断熟练和提高效率了。

  书院的事情总算是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段时间苏东坡也没闲着,他主要负责规划招募到的书院先生和学生。

  这本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文人的管理存在很多麻烦,他们各个都有水平还有一身傲骨,如果交给钟粟,还得一个一个采取神棍式的方式突破,太费时间。

  但换做苏东坡就不一样了,他是自带流量的超级大神,至少在大宋的国土上无人不晓,有这样一个人来统领文人,想在书院吆五喝六的人马上少了很多。

  另外还有梅蟠这个苏东坡的忠实铁杆粉丝,他代表的是惠州本地文人势力,而且也有很高的威望,这样一来,剩下的几个人也心悦诚服了。

  如果还有不服气的,也没关系,有一些杂音也许还是好事,只要不至于造成大的麻烦,还可以鞭策其他人更好地工作。

  现在只需等到书院的改建工作结束,这些人就可以入住工作了。

  最后就是生源问题,这其实就不是问题,一二十个惠州大佬都愿意当先生了,谁还不想去书院读书。

  尤其是詹范声明要将自己的子侄也送到书院,观望中的人纷纷不再废话。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