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出访德美

2014-07-17 作者: 我爱123
  第177章:出访德美

  第177章:出访德美

  1936年的冬奥会在德国举行,柴永波应邀前往访问。柴永波的目的很明确,一旦中日开战,必须有一条可行的运输线。太平洋海域被日本封锁,只有从南海另开新路。

  八月份的奥运会,中国共派出69名运动员,参加田径、游泳、举重、拳击、自行车、篮球和足球6个大项的比赛。柴永波和他们一同前往,宋子文把旅途的费用强加在了他的身上。

  轮船上,时任浙江大学体育部主任的舒鸿,和柴永波进行了短暂的交谈。“舒先生是篮球裁判?”柴永波感兴趣的问道。

  舒鸿点头:“我是浙江大学体育体育教师。”

  柴永波从小就在山中长大,这多年又为商业、工业长年奔波。对体育他从来没有一点认识,更别说看一场球赛:“花费这么大代价,为参加几场比赛、值得吗?”

  舒鸿看着柴永波:“体育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发展体力,增强体质是目的,培养合作精神、自娱自乐、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竞赛目标。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成为国家间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我能这样理解吗?体育是一种运动游戏,在运动中达到锻炼的目的。”柴永波虚心请教着。

  舒鸿笑了:“不错,体育确实包含着你说的意思。”

  柴永波邀请说道:“奥运会结束,我希望舒先生到我们卢氏去任教,或者给我们聘请几位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可能办到?”

  “一个卢氏小县办体育学校?”舒鸿没有放在心上,国民政府不重视的事情,一个山区小县有能成甚气候。舒鸿的导师就是篮球运动的创始人奈·史密斯教授。1925年,舒鸿还在美国克拉克大学拿到了卫生学硕士学位。在春田学院,舒鸿被选入校篮球队。他虽身高不足1.70米,但打起球来机敏灵活,是队中的灵魂人物。除了打球,他的一大爱好便是担任比赛裁判。他当裁判眼明心细、且反应奇快,每次判罚都很公正,赢得了赞誉。

  随中国代表团漂洋一个月,来到德国柏林,柴永波和大家分手,并且对前来接应的德国官员说道:“他们的一切消费记在我的名下,再见舒先生。希望我托你的事给我办好,最好是世界上顶级教练。”

  阿道夫·希特勒童年在维也纳的生活时,贫困潦倒时受到过一家旅居奥地利的中国家庭的无私帮助。当知道希特勒有很好的绘画天分时,这个善良的中国家庭还主动帮他联系了闻名的维也纳大学,希望能资助他进入大学学习。

  蒋介石与希特勒一直有书信来往,向德国派了大量的公费留学生。希特勒承担了1936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全部费用,并称中国人是“特殊的不同一般有色人种,理应享受更多权利。”

  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是在纳粹德国反犹排犹浪潮的背景下进行的。在德国,对犹太人的仇视和迫害由来已久,而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对犹太人的仇视更是超过了他的前辈。

  王正廷作为总领队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柴永波在十几天的访问后,和王正廷见面。与舒鸿等三个人在密室里进行了交谈。

  “体育我不懂,但我看出这届奥运会不同寻常。犹太人希特勒既然不喜欢,你们就把他们优秀的运动员、教练给我聘请过来。”柴永波说着自己的打算。

  舒鸿一惊:“你要聘请外国教练?”

  “不行吗?”柴永波反问。

  王正廷是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社会活动家,他对柴永波的一切还是了解的:“行!这件事我来办。说说你需要的人才。”

  “篮球、足球、射击、游泳、武术,先确定这五项吧。”柴永波不想贪多,他要慢慢的消化。

  柴永波和德国政府签订了几项商业合同,虽然感觉到德军强大,但没有自己需要的东西。德国本来想用各项工业技术吸引柴永波的资金,没想到计划落空。也就不再重视他的作用,柴永波趁机到比利时进行了访问。

  第二次来到这里,柴永波的心情非常愉快。柴永波参观完飞机场的离心型涡轮喷气发动机,一口气签订一千五百台。并且在铝材、铜材、特殊钢材的商业性购买三千五百万美元的货物。

  “我需要贵方在两个月内把货物运到,这样的要求不过分吧?”

  比利时飞机公司满口答应:“按合同办事,请你按时汇款。”

  柴永波正要回国,布兰妮发电报让他速到美国去。“又出什么事了?”柴永波紧张的问。

  “罗斯福进行新一轮总统竞选,很多事需要你亲自去办理。”李刚毅拿着电报回答。

  柴永波苦笑着:“几个月在海上度过,这样的日子让人难受。”

  在罗斯福就任总统一年后,美国的经济形势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是毫无疑问的。银行开门营业了,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工作,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了好转,穷人不再像以前那样处于灾难的境地了。然而,美国经济形势还远未达到完美,上千万工人仍然还没有工作,年轻的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只能凭运气,绝大多数企业主的营利还很微弱,甚至几乎没有。在度过最困难的危机时期后,美国的一些社团开始攻击罗斯福和他所推出的经济计划,保守分子断绝了与罗斯福的关系,他们指责他奉行的是社会主义经济政策。

  更为严重的是,罗斯福受到了其党内改革家们的批评,许多受欢迎的领导人以其鲜明的观点而得到大多数美国人的支持。罗斯福看到国家的团结面临崩溃,保守派指责他是社会主义者,而左翼分子则批评他在结束大萧条方面所做的努力太少。他发现,他必须改变路径。罗斯福知道他不可能再次得到保守者的支持,他的政策太过激进。所以,在他第一个总统任期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开始支持一些新的改革,以便能够赢得左翼分子的更多支持。

  自从罗斯福政府成立伊始,就是超预算支出,但总统和他的顾问们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能够结束经济危机,他们认为预算赤字是无奈之举。他要设法让联邦政府的预算得到控制。

  在第一届任期内,罗斯福是依靠他的灵活手腕和主要是私人关系来同国会头目打交道,并且利用人们对危机的反应来控制国会;但他想的只是在国会取得近期的暂时胜利,而没有注意通过国会的一般议员建立起一种牢固地位。

  一开始,罗斯福就以其一贯的实用主义精神,来对待国会中权力分配的实际情况。既然各委员会的领袖有权,他就同委员会的这些实权人物打交道。在进行这种接触的时候,他是十分擅长于讨人欢心,他处世所以圆滑得体,灵活变通,并且还善于把握时机,而且对于头头们本人的政治问题又是如此敏感,所以重要法案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总统个人的运畴能力。

  他一再博得格拉斯、哈里逊、泰丁斯、萨姆纳、道顿这类人的支持,并不是因为他们本人喜欢新政,或者具体地支持某项法案,而是他们乐于和甘愿听命于总统个人。

  罗斯福的领导才能在于他能够敏捷而又十分得体地使用说服、哄骗、奉承、欺诈、交际、承诺、讨价还价等手段。他在人事关系上的那种罕见的本能使他能采用最合适的办法使最不乐意合作的议员改变主意。

  柴永波听完布兰妮的介绍,非常清楚地认识到:“美国国会和罗斯福矛盾严重,党派斗争有可能失去这位充满自信、又有一点刚愎自用的好总统。”

  柴永波经过几天的美国实地考察,拿出一千万交给罗斯福的助理:“支持罗斯福先生参加竞选。”

  罗斯福秘密接见了柴永波:“你的行动我了若指掌,很感谢你对我的工作成就的肯定和支持。柴先生,你认为我的希望有多少?”

  柴永波冷静的回答:“对半!”

  “哈哈哈哈!和我想的一样!”罗斯福担忧的神态用大笑掩饰着。对于柴永波的来访,他甚至比以前更讨人喜欢、更能打动人心、气宇轩昂的姿态也并未稍减。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他的洞察力在担任总统的岁月中磨炼得更加敏锐了:“我不想当独裁者,但对某些人挖空心思故意制造的党派对立和政治上的对立,必须进行打击。由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理由企图推翻现政府的人,无中生有地使人们产生了一些愚蠢的幻觉。”罗斯福的话语之激烈反映他当时是十分的痛心和恼怒。

  柴永波同情的说道:“我会以一个美国公民的身份支持你,在你施政中需要的资金是我唯一可以帮上忙的。”

  罗斯福微笑着:“你的心意我懂,但这是政治的较量。强大的利益集团步步进逼,要求不要改组他们心爱的机关。被煽动起来的群众对总统权力过大而产生的担忧。

  教育部免于改组,因为宗教集团普遍担心把它重新安排在其他政府机构中以后,则会加强联邦对它的控制。在退伍军人组织的抗议下,退伍军人管理局也免于改组。还有一些重要机构得以逃脱。明知不可为,我就需要让步。美国人民不需要我时,我会考虑退出政治舞台。”

  柴永波笑笑:“以进为退不失是一种最有效的办法,但我自信,总统阁下会让我惊喜的。”

  罗斯福伸出手:“我会记住你的话。”

  柴永波和他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愿意效劳总统阁下。”
关闭